×

美联储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不眠之夜,是对未来十年金融格局的预演

来源:中国金融网   2025年09月18日 04时48分

截屏2025-01-30 18.52.31.png


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

当地时间9月17日凌晨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.00%-4.25%,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。这一决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,现货黄金快速拉升至3700美元/盎司上方,美元指数跌至2022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,中国资产则迎来集体爆发,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超2.4%,恒生科技指数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。这场 “不眠之夜” 背后,既有对经济前景的审慎考量,也暗藏政策博弈的深层逻辑。

降息决策的双重逻辑:就业压力与通胀平衡

美联储在声明中指出,今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,就业市场呈现 “增长放缓、失业率微升但仍处低位” 的特征,同时通胀仍高于2%的目标。这种 “就业疲软与通胀黏性并存” 的矛盾,促使美联储采取 “预防式降息” 策略。数据显示,美国8月非农就业仅增加2.2万人,远低于预期的7.5万人,失业率升至4.3%,而同期CPI同比上涨2.9%,核心CPI达3.1%。这种 “类滞胀” 局面迫使美联储在稳就业与控通胀之间艰难权衡。

值得关注的是,美联储内部出现罕见分歧。新上任的理事斯蒂芬・米兰(Stephen I. Miran)投出反对票,主张降息50个基点,其立场与特朗普政府 “一次大幅降息” 的诉求形成呼应。这种分歧不仅反映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,更暴露出政治力量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潜在冲击。东吴证券分析指出,特朗普可能通过提名亲信控制FOMC关键职位,重塑货币政策风向,这或将推升美国 “再通胀” 风险。

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:资产价格重构与资本流动

降息落地后,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:

美元与黄金:美元指数跳水至96.22,创三年半新低;现货黄金突破3700 美元/盎司,延续1990年以来降息后10个交易日83%的胜率。这种 “美元弱、黄金强” 的格局,既是对流动性宽松的定价,也折射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。

美股与美债:标普500房地产、金融板块领涨,但指数随后冲高回落,显示市场对 “降息利好出尽” 的谨慎态度。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4%以下,长期债券和投资级公司债成为避险首选。

中国资产: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2.4%,百度H股单日涨幅超15%,恒生科技指数飙升4.22%。高盛数据显示,外资主导了此次上涨,南向交易占比降至25%以下,显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。

这种反应背后是全球资本的再配置逻辑。业内专家指出,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新兴市场,亚洲股市和主权债成为主要目的地。业内专家预测,这一趋势可能助力A股 “金九银十” 行情,AI算力、创新药等成长板块有望持续受益。

未来路径的多维悬念:政策博弈与市场挑战

尽管降息靴子落地,但三大悬念仍待破解:

年内降息次数:美联储预测中值显示2025年将再降息50个基点,但市场预期分歧显著。高盛预计三次降息,瑞银预测四次,摩根士丹利则将预测次数从两次上调至三次。这种差异反映对经济数据敏感度的分化,若就业恶化超预期,10月或12月可能出现50基点降息。

美联储独立性: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干预已从舆论施压转向实质行动。除米兰外,财长贝森特频繁呼吁更大幅度降息,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也进入遴选阶段。有证券机构警告,若货币政策沦为政治工具,美国可能重现1970年代 “大滞胀”。

全球金融秩序:美元信用风险上升加速 “去美元化” 进程。业内专家分析指出,投资者对美债要求更高风险补偿,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空间受限;同时,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(CIPS)使用率提升,或缓解新兴市场债务压力。

深度评论:政策周期与金融生态的重构

此次降息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新阶段。从历史视角看,1990年以来的六轮降息周期中,预防式降息往往伴随资产价格的结构性调整。当前环境下,美联储的决策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调控,成为政治、市场、国际博弈的交汇点。

对中国而言,机遇与挑战并存:一方面,美元走弱和外资流入为资本市场提供支撑,人民币汇率在政策护航下有望保持稳定;另一方面,出口企业需警惕汇率波动风险,加速技术升级以应对 “去低价化” 趋势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倒逼全球金融体系向多极化演进,中国需在跨境支付、债券市场开放等领域主动作为,提升金融话语权。

这场 “不眠之夜” 既是对当前经济困境的回应,也是对未来十年金融格局的预演。当政策制定者在 “稳增长” 与 “防风险” 间寻找平衡时,市场参与者更需以长期视角审视资产配置逻辑的根本性转变。在美联储 “看跌期权” 效力边际递减的背景下,唯有深度理解政策周期与产业变革的共振,方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。


相关资讯

友情链接

美联储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不眠之夜,是对未来十年金融格局的预演

来源:中国金融网   2025年09月18日 04时48分

截屏2025-01-30 18.52.31.png


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

当地时间9月17日凌晨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.00%-4.25%,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。这一决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,现货黄金快速拉升至3700美元/盎司上方,美元指数跌至2022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,中国资产则迎来集体爆发,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超2.4%,恒生科技指数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。这场 “不眠之夜” 背后,既有对经济前景的审慎考量,也暗藏政策博弈的深层逻辑。

降息决策的双重逻辑:就业压力与通胀平衡

美联储在声明中指出,今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,就业市场呈现 “增长放缓、失业率微升但仍处低位” 的特征,同时通胀仍高于2%的目标。这种 “就业疲软与通胀黏性并存” 的矛盾,促使美联储采取 “预防式降息” 策略。数据显示,美国8月非农就业仅增加2.2万人,远低于预期的7.5万人,失业率升至4.3%,而同期CPI同比上涨2.9%,核心CPI达3.1%。这种 “类滞胀” 局面迫使美联储在稳就业与控通胀之间艰难权衡。

值得关注的是,美联储内部出现罕见分歧。新上任的理事斯蒂芬・米兰(Stephen I. Miran)投出反对票,主张降息50个基点,其立场与特朗普政府 “一次大幅降息” 的诉求形成呼应。这种分歧不仅反映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,更暴露出政治力量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潜在冲击。东吴证券分析指出,特朗普可能通过提名亲信控制FOMC关键职位,重塑货币政策风向,这或将推升美国 “再通胀” 风险。

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:资产价格重构与资本流动

降息落地后,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:

美元与黄金:美元指数跳水至96.22,创三年半新低;现货黄金突破3700 美元/盎司,延续1990年以来降息后10个交易日83%的胜率。这种 “美元弱、黄金强” 的格局,既是对流动性宽松的定价,也折射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。

美股与美债:标普500房地产、金融板块领涨,但指数随后冲高回落,显示市场对 “降息利好出尽” 的谨慎态度。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4%以下,长期债券和投资级公司债成为避险首选。

中国资产: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2.4%,百度H股单日涨幅超15%,恒生科技指数飙升4.22%。高盛数据显示,外资主导了此次上涨,南向交易占比降至25%以下,显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。

这种反应背后是全球资本的再配置逻辑。业内专家指出,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新兴市场,亚洲股市和主权债成为主要目的地。业内专家预测,这一趋势可能助力A股 “金九银十” 行情,AI算力、创新药等成长板块有望持续受益。

未来路径的多维悬念:政策博弈与市场挑战

尽管降息靴子落地,但三大悬念仍待破解:

年内降息次数:美联储预测中值显示2025年将再降息50个基点,但市场预期分歧显著。高盛预计三次降息,瑞银预测四次,摩根士丹利则将预测次数从两次上调至三次。这种差异反映对经济数据敏感度的分化,若就业恶化超预期,10月或12月可能出现50基点降息。

美联储独立性: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干预已从舆论施压转向实质行动。除米兰外,财长贝森特频繁呼吁更大幅度降息,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也进入遴选阶段。有证券机构警告,若货币政策沦为政治工具,美国可能重现1970年代 “大滞胀”。

全球金融秩序:美元信用风险上升加速 “去美元化” 进程。业内专家分析指出,投资者对美债要求更高风险补偿,10年期美债利率下行空间受限;同时,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(CIPS)使用率提升,或缓解新兴市场债务压力。

深度评论:政策周期与金融生态的重构

此次降息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新阶段。从历史视角看,1990年以来的六轮降息周期中,预防式降息往往伴随资产价格的结构性调整。当前环境下,美联储的决策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调控,成为政治、市场、国际博弈的交汇点。

对中国而言,机遇与挑战并存:一方面,美元走弱和外资流入为资本市场提供支撑,人民币汇率在政策护航下有望保持稳定;另一方面,出口企业需警惕汇率波动风险,加速技术升级以应对 “去低价化” 趋势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倒逼全球金融体系向多极化演进,中国需在跨境支付、债券市场开放等领域主动作为,提升金融话语权。

这场 “不眠之夜” 既是对当前经济困境的回应,也是对未来十年金融格局的预演。当政策制定者在 “稳增长” 与 “防风险” 间寻找平衡时,市场参与者更需以长期视角审视资产配置逻辑的根本性转变。在美联储 “看跌期权” 效力边际递减的背景下,唯有深度理解政策周期与产业变革的共振,方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。
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