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江西10家农商银行为何塌方式触碰监管红线?
来源:金透财经 2025年07月18日 10时21分
近期,中国人民银行江西多地分行集中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,揭开了江西农商银行系统的合规短板。江西江州农商银行、湖口农商银行、石城农商银行、会昌农商银行、吉安农商银行、全南农商银行、湾里农商银行、信丰农商银行、崇义农商银行、进贤农商银行等10家农商银行(以下简称 “江西10家农商行”)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款超1161万元,相关责任人同步受罚。从金融统计失真到账户管理混乱,从反假货币疏漏到客户身份识别缺位,这10家机构的违规行为呈现出范围广、类型集中、风险叠加的特点,折射出地方农商行在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上的系统性漏洞。
共性违规:六大领域成 “重灾区”,反洗钱防线集体失守
梳理10家农商行的罚单可见,违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集中在六大核心领域,形成 “塌方式” 违规的典型特征。
金融统计与账户管理成 “高频雷区”。10家农商行中,9家涉及 “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”,8家存在 “违反账户管理规定”。金融统计数据是宏观调控与风险研判的基础,其失真可能导致政策误判;账户管理漏洞则为非法资金流转提供了通道,如虚假开户、资金挪用等风险隐患。例如,江西进贤农商行同时违反金融统计与账户管理规定,叠加违反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,显示其基础业务流程的全面失控。
反假货币与征信管理 “双失守”。9家农商行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,8家涉及违反征信管理规定。反假货币是银行维护货币流通秩序的法定职责,违规意味着假币可能流入市场,损害公众利益;征信管理违规(如信息采集不实、违规查询)则直接破坏社会信用体系,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。江西全南农商行、信丰农商行等机构同时在这两大领域 “触线”,反映出对基础性金融职责的轻视。
反洗钱机制 “千疮百孔”。这是10家农商行最突出的共性问题:8家存在 “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”,5家涉及 “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”。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的第一道防线,而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更是直接违反反洗钱核心规则,可能为洗钱、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提供便利。江西吉安农商行、湾里农商行、进贤农商行等机构同时存在这两类违规,显示其反洗钱内控已近失效。
问题严重性:从 “单点违规” 到 “系统溃败”
10家农商行的违规并非偶发的 “单点失误”,而是呈现出 “范围广、金额高、层级深” 的系统性风险特征,其严重性远超普通合规瑕疵。
违规范围覆盖全业务链条。从前端的账户开立(账户管理违规)、客户身份审核(反洗钱违规),到中端的资金统计(金融统计违规)、货币流通(反假货币违规),再到后端的信用信息管理(征信违规),10家农商行的违规行为贯穿金融服务全流程。例如,江西进贤农商行涉及8类违规,从人民币流通到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,几乎覆盖银行核心业务风险点,堪称 “全链条失守”。
罚款金额与责任层级凸显问题恶劣度。10家农商行合计罚款达1161.01万元,其中吉安农商行以231.83万元、进贤农商行以215.46万元位居前列,远超行业平均处罚水平。高额罚款背后是更严重的违规情节:吉安农商行不仅涉及客户身份识别问题,还存在占压财政资金、违反信用信息管理等多重违规;进贤农商行则额外违反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,进一步加剧了风险传导可能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责任层级的普遍性。10家农商行的22名受罚责任人中,包含行长1人、副行长7人、部门总经理/负责人14人,管理层直接担责占比达 50%。这表明违规行为并非基层员工的个人失误,而是管理层合规意识淡薄、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 “上行下效”。例如,江西湾里农商行副行长罗某峰因两项违规被罚4.5万元,运营管理部总经理王某媖被罚3.5万元,显示管理团队对反洗钱风险的集体漠视。
深层溯源:地方农商行的 “合规困境”
10家农商行集体触线,本质上是地方农商行在 “规模扩张” 与 “合规经营” 失衡下的必然结果,折射出三大结构性矛盾。
基层金融机构的合规资源与业务压力不匹配。农商行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,面临 “支农支小” 的政策要求与自身盈利压力的双重挑战。为抢占市场份额,部分机构可能放松合规要求,甚至 “以违规换规模”。例如,江西石城、会昌两家农商行仅因 “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” 被罚20万元,看似违规类型单一,实则反映其为快速拓展客户而简化审核流程,将合规让位于业务增长。
内控体系 “形式化” 与风险防控需求脱节。10家农商行的违规集中在基础制度执行层面(如 “三查” 不到位、客户身份审核疏漏),说明其内控多停留在 “纸面规定”,缺乏有效监督机制。例如,金融统计违规普遍存在,反映出数据质量管理 “重报送、轻校验”;账户管理漏洞则显示 “事前审核、事中监测、事后追责” 的全流程管控失效。这种 “制度空转” 现象,与农商行内控团队专业能力不足、技术支撑薄弱直接相关 —— 多数县域农商行缺乏专职合规人员,更难投入资源建设智能风控系统。
监管威慑与整改效果的 “剪刀差”。尽管 “双罚制” 已落地(机构与责任人同步受罚),但1万元至4.5万元的个人罚款对管理层威慑有限,且未出现 “一票否决” 等严厉问责。此外,部分违规类型(如金融统计、账户管理)在多地农商行重复出现,显示 “罚而不改” 的恶性循环。例如,江西多地农商行连续违反反假货币规定,反映出监管后续跟踪检查不足,未能形成 “处罚 — 整改 — 复核” 的闭环。
破局之路:从 “被动合规” 到 “主动防控”
江西10家农商行的集体违规,为地方中小银行合规管理敲响警钟。要打破 “塌方式触线” 的困局,需从三个层面发力:
强化 “合规优先” 的战略定位。农商行需重构绩效考核体系,降低规模指标权重,将合规达标率、风险指标纳入核心考核,从源头扭转 “重业务、轻合规” 的倾向。例如,对反洗钱、征信管理等核心领域设置 “一票否决” 条款,倒逼管理层重视合规建设。
补齐内控与技术短板。一方面,充实合规团队,引入专职反洗钱、数据治理人才,加强员工合规培训(尤其是管理层);另一方面,借助省级农商行改革契机(如江西正推进的省级农商行组建),集中资源建设统一的智能风控系统,实现客户身份识别、交易监测、数据校验的自动化,减少人为操作漏洞。
构建 “监管 — 整改 — 问责” 全链条机制。监管部门需加大 “回头看” 力度,对重复违规机构提高处罚等级,甚至限制业务扩张;对责任人探索 “行业禁入” 等严厉措施,强化 “违规成本”。同时,推动农商行加入区域金融风险联防联控体系,共享违规客户信息、典型案例,形成 “一处违规、全域预警” 的震慑效应。
地方农商行是县域金融的 “毛细血管”,其合规经营直接关系乡村振兴与基层金融稳定。江西10家农商行的教训表明:合规不是 “成本负担”,而是生存底线。唯有从战略层面重塑合规文化,从执行层面筑牢内控防线,才能避免 “塌方式违规” 重演,真正实现 “支农支小” 与 “稳健发展” 的双赢。
相关资讯
-
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广大游客推荐永胜县特产沃柑
2023年03月27日 10时44分 -
共话经济增长新动能,和讯网第20届财经风云榜圆满落幕!
2022年12月20日 15时26分 -
2022年思维财经投资者年会:大咖共话穿越周期坚持长期主义
2022年12月02日 14时37分